在進場看《母親!》前有看到新聞說,本片在歐美的映後反應常掌聲中挾帶著噓聲。若以「大眾接受度」而言,上映迄今的票房數字似乎可以看出些端倪 。確實,自已看完後也覺得本片不是很「親民」,不少情節有令人費解的喻意及轉折,但要說它難看,那又未必。本片許多場景在肢體、語言和心理等方面的衝突性高,其張力仍能將我的注意力釘在銀幕上。有位知名影評人說《母親!》是部「連要為影評下標題都很困難的電影」;然而,對我而言,本片則是「 看完當下連斷定好看與否都不容易 」的電影!
《母親!》會如此不「親民」,除了情節發展的轉折與喻意令觀眾對於整體脈絡的關聯出現理解上的斷裂感之外,主要還是因為導演的敘事手法之故。不但沒有背景音樂,情節鋪陳又非商業直白的類型,加上片中夾雜了不少宗教、兩性、社會和政治等隱喻,既混合呈現又非單一角度可以解釋全貌,在在都很考驗觀眾的入戲程度。
簡單來說,《母親!》描述一對住在郊區的夫妻,男主角丈夫是位靈感枯竭的詩人作家,女主角妻子則是位家庭主婦。明顯看得出來,在這個家庭裡,除了埋首於寫不出什麼內容的創作之外,丈夫是不事生產的,生活上所有的一切全靠妻子打理。某天,一對夫婦訪客先後來到,男主角熱情接待,女主角縱使百般不願仍極力配合。然而,隨著訪客的「把別人家當自已家」行徑愈來愈誇張(丈夫的「大方」態度是關鍵),加以這對訪客夫婦的兩個兒子為了遺產問題找到這裡,進而大打出手結果造成一人身亡,都讓妻子一心想營造專屬於兩人的幸福世界面臨崩潰。
更誇張的是,這對訪客夫婦竟直接在男女主角家庭進行弔祭,這又引來更多的訪客,同時也帶來更多的失序行為,妻子一怒之下將所有人全轟了出去。然而,這件事卻意外給予男主角靈感,加上兩人的新生兒即將降臨,一切似乎有了「大亂後大治」的幸福景象。可惜,好景不常,成功寫出新作的丈夫吸引了更多粉絲前來,不但行為更為脫序,且還到了暴動地步,結果引來維安人員來鎮暴。一個幸福洋溢的家庭頓時成了「戰場」,崩潰的妻子於混亂中在書房產下一子,卻不慎被外頭的「書迷」給分食了。絕望加抓狂的妻子終於作出玉石焚的決定,一場大爆炸之後所有人死光。
但奇蹟的是,男主角不但毫髪無傷,並對濱臨死亡的女主角挖出心臟,後化為鑽石結晶 ;此時,如同電影一開始的倒轉畫面,原本被毀滅的一切竟慢慢恢復,宛如什麼事都沒發生過,時光更倒流到片頭臥房裡的女主人剛醒來呼叫丈夫的那一刻,但那卻是不同面孔的女子,此時電影隨著"The end of the world"歌曲的響起而結束。
去查了相關資料後發現,《母親!》導演接受Variety訪問時談到:「It came out living on this planet and sort of seeing what's happening around us and not being able to do anything........I just had a lot of rage and anger」,等於是說他無法忍受現今一切亂象(外國新聞有提到humanity's unstoppable destruction of the earth ),所以一股作「氣」在五天內就完成了《母親!》劇本,而且在TIME的專訪裡更提到:「The mother of us all. The one who gave us all life. I wanted to tell a movie from Mother Nature’s point of view and talk about her love and her gifts and the way people ultimately cause her pain」。
因此,《母親!》主題明顯和「自然保育/環境維護」有關,雖然導演在訪談時很多關鍵之處也不刻意說清楚,但依此脈絡來看本片情節,以個人有限的智商和見識來理解,相關意涵可為下列:
(1) 女主角 :無私地配合其夫無理的要求(=提供人類生存和發展所需要資源的大自然之母),卻一直得不到對等的珍惜與愛憐,直到身心被逼到極鋒而大爆發(=大自然的反撲)為止。
(2)男主角 :很大方的享受其妻的付出,但對其需求不是表面的敷衍,就是刻意忽視(=人類對自然異變警訊的忽視),可說是個「予取予求」的「剝削者」角色。
(3) 房子 :等同於女主角細心打造的幸福窩(象徵生態平衡的自然=人類可以舒適生存發展的環境)。
(4)鑽石 : 由於是從臨死前的女主角身上活摘下來的心臟所變成,代表「 真心付出卻慘遭利用 」的悲哀。納入「自然保護」的角度,濱死的女主角等於資源被榨乾而消即將失的生態環境,而這個鑽石則代表「環境被壓榨的最後剩餘價值」。
(5)房子復原和新的妻子 :復原的房子代表先生(剝削者)帶著前任妻子留下的最後資源(鑽石)成功找到另個可以持續剝削資源的「新環境」(新任妻子)。若借用「殖民」概念來解釋,此地掏空之後,就帶著「所剩資源」去尋找下個可以剝削之地。
(6)不速之客:這些人出現的最初原因是傾慕男主角而來,而男主角為滿足個人虛榮愈顯「大方」(縱容)時,女主角愈配合(=資源被掏空得多),而這些人的行為就一次比一次更脫序(=人性墮落的速度和程度又快又大),更有強烈譬喻著「人類不珍惜大自然」的理所當然態度已到令人髪指的地步。
因此,《母親!》裡的男主角(剝削/殖民者)看似可在榨光某人(某個環境)後再尋找下個目標就好了,而現實人類卻只有一個地球,僅管科技進展日新月異,但仍不到足以進行星際移民的程度。即使可以,這種心態不改,等全宇宙的資源都被掏空了,人類最後還不是自取滅亡? 因為不懂得珍惜現有的美好,所以人類正在踏上自毀之路。所以,除了感到導演的諷剌與批判之意,我也確實接收到其中的警世意涵。然而,話雖如此,我感覺以上的寓意除了彰顯環保意識之外,其核心概念若套用在其他方面,倒也切合。
首先,若以「兩性相處」角度來看,女主角明顯代表「現實中會百般配合另一半無理要求,卻得不到對等關愛」的工具人角色(不論男女),所付出的真心、精力、財富提供了另一半需要的生活條件向外尋歡作樂(例如片中訪客的寓意),等利用價值被榨光後即馬上被棄如敝屣,但剝削到的好處(=鑽石)仍能讓他/她光鮮亮麗地出現在下個獵物前。這種例子現實社會中多的很,很多人只愛「對方的付出」,而非將對方「從外在到內心靈魂」徹底地珍惜與愛憐到底的真心對待,這是實在是很可悲的事情!
其次,若由「黑心企業」方面而看,男主角實為一位「無良資本家」,片中的房子可等同於一家公司,雖為資本家所有,但依馬克思觀點,所有營業成果是公司不分高低階的受薪階級所創造,但多數卻被無良資本家據為己有。另一方面為了「迎合市場」以創造更大利潤,或為滿足各種不合理的要求,或採取削價競爭策略,結果不但養出一群「奧客」(如片中那群脫序的訪客),更對付出最多的勞工加重壓榨,即使最後他們因不堪而走人(如片中女主角的死去),但由於拜數位科技所賜,離職員工過去的工作成果(例如執行方案、通路經營和分析資料等)可被儲存成為公司資產(=片中鑽石之意)。即使這個市場無利可圖了(如片中那群同死於爆炸的脫序訪客),無良資本家還是可以跑到另一個市場,並再找一群可任勞任怨的員工而「另起爐灶」(=片中男主角重生後再擁有一個新的妻子)。
再者,若從「政治參與」觀點而論,片中男主角根本就是嘩眾取寵的政客,女主角成了「憂國憂民卻又誤認該政客為救世主」的有識之士,女主角(有識之士)全心全力相助卻未得到回報(推動改革的落實),反成為政客老闆炒作民粹獲得利益的工具,而片中那群訪客則等同「人民」。政客為表示自已的「與民同在」態度,不斷投其所好,大開支票,用充滿華麗辭藻的空洞政治語言煸動人民(=片中不斷縱容訪客及書迷的行為)。結果「民主公民」被養成了胃口極大的「民粹刁民」,導致國家被自已主人毀滅(=片中破壞房子行為)。而有識之士心死欲離去時,過去所獻的心力成果(=鑽石)成為可複製給下一批願意為政客作牛作馬的人去執行的「明公暗私」之政治操作策略!
此外,我不認為《母親!》是部現代版的「聖經故事」,除了導演在訪談中自已也說到只借用了 "Biblical structure"之外,片中很多有情節設定只能說有「聖經的影子」(例如,第一對訪客夫婦和其子分別有亞當與夏娃,以及亞伯與該隱的暗喻,片中女主角將訪客轟出去的那段亦有大洪水的寓意),但無法直接套用其概念,否則會產生矛盾,相關說明如下:
其一,男主角和「上帝(耶和華)」形象完全不符,雖然在所查的外文資料看到該角色的設定原形是"a form of God, some kind of creator", 可是導演只說他是"a form of God"(某種形式的神),可沒說他是Jehovah(耶和華)。或許因為有creator(造物主)的字眼,所以不少人會直覺地認定男主角是「上帝」,但他的言行怎麼看都和耶和華的「全善」的形象及意涵背道而馳。
其二,這些訪客的人性敗壞到不行,除了他們自已本性固有的邪惡成份較重之外,男主角一再「大方」也是導火線和摧化劑,但聖經裡的上帝不會為了讓人類榮耀他而拼命討好(放縱)他們,所以我怎麼看都覺不符合耶合華的「全善概念」。另外,在《聖經》裡上帝因為人類更加墮落而發動大洪水予以毀滅,但男主角對於訪客的脫序言行卻一再縱容,反而是女主角(大地之母)將他們轟出去,所以這部分和聖經典故完全對不起來。
其三,若將女主角產子及分食那兩段視為「耶穌誔生」與「聖餐禮」,分食嬰兒的人明顯沒有「領受天主的益處和靈性的長進」動機(因男主角放縱所致)和成果(片中竟還對女主角施暴=不認為自已有錯),所以這反而讓人覺得這些人罪行重大。
那重點來了! 原文中又提到creator,應該是指某種創造神/造物主,那《母親!》男主角又會是什麼神呢?對此,我認為在「本性」上他很接近「希臘神話」的奧林帕斯12大神,雖具神性,但亦有人性的七情六慾,且一發作起來,其程度非人類可比。至於「創造」,我認為可借用《異形:聖約》中「人類創造生化人」的概念來說明(尤其是大衛那段的警世寓意),人類(神)發明(創造)了生化人(萬物),其目的是為了「享受」他們的好處,而非愛惜他們,更非提升他們的靈性,所以我的「發明物」被我操壞了(利用到榨光為止),再換(創造)一個(新任妻子、舒適房屋及提供虛榮滿足的人類)就好了嘛(這也可以順帶連接他為何可以一再重生的劇情設定)!
既然《母親!》男主角的「本性」是貪嗔痴迷皆具,所以縱使他是「神」,也是位「人性(負面、黑暗)大於神性(善性、靈性)」的fallen god。而且,不管男主角是神是人,片中訪客行徑的「野蠻程度」和他的「縱容程度」呈正相關,而「縱容程度」又與其「虛榮程度」成正比,所以反過來想,說男主角是「人性缺陷/墮落」的代表集合也不為過;也因此,我才不把他看作具神格化地位的存在,更別是會認為他就是聖經裡的上帝耶和華。
另方面,《母親!》女主角的形象明顯採用了希臘神話的「大地之母蓋亞」典故,順著上面的脈絡,是個「孕育與付出的一切卻飽受人性摧殘」的Mother Nature。此外,於導演痛心人類不珍惜Mother Nature,在另外查到的外文資料中有提到導演說Mother!is a wake-call to humanity,可見得明顯有「人性敗壞而導致對現有美好不但不珍惜,反而採取殺雞取卵式利用」的不滿之意。所以,我認為「聖經/神話」的引用僅在於說明「人性缺陷的本質與其起源」,但已依導演創作概念做了重組與調整(完全不可以直接「硬套聖經典故,並牽強地附會與解釋」)。
宗教在人性論上是有兩個層次意義,先天上人類具有善性(神性),但又易受後天誘惑產生慾念(惡性)而常鑄下大錯,《聖經》的原罪論正是此理。所以,依《聖經》的原罪論概念,片中訪客當然流著「罪惡的血液」。至於為何如此,則可再延續「宗教造物」的概念,若片中人類(訪客)也是男主角這樣的fallen god所創造(尤其是暗示亞當與夏娃的那對夫婦),那片中各種亂象也就不言可喻了。
剛有提到,導「演借用了《聖經》的架構,但內涵改他的創作重組調整。所以,男主角創造一切和片中訪客流著罪惡血液是是「聖經架構」,但罪惡血液不是來自他們的生性脆弱,而是因為被男主角這位fallen god所創造之故。
此外,《聖經》裡的人類雖有原罪,但仍有救續機會,除了人性中的善性仍有制衡之效以外,上帝是聖潔全善的又不忍人類沈淪,所以會給人類重生機會。反觀,電影的男主角(a form of god)說是「全惡」亦不為過,且如前所述,一再縱容他們來滿足自已的虛榮。易言之,這個fallen god不但在先天上賦予了他們「邪惡基因」,更在後天上「摧化其墮落」,而非《聖經》裡的「重生機會」。
所以,片中人類的誇張行為可視為「人性墮落」的象徵,而第一對訪客夫婦和兩位兒子分別有亞當與夏娃以及亞伯與該隱的隱喻,則為「人性墮落的爆發」,而其他訪客一次比一次爆走的行為則代表「人性墮落的擴大」,這也是我前面提到「不速之客=人性墮落的程度」之故。此外,如此人性爆走的內涵卻被導演為其披上「具救續重生意義的《聖經》外衣」,明顯有強烈的「格格不入」之感,但就是這種「格格不入」之感反而更能突顯片中人物行為的荒謬與失格,因為這和聖經的神聖性實在太不搭了(聖經引用在此也有反襯「人性墮落」的功能)。
而每次房子爆炸之後,男主角都是唯一的生存者,可以一再重新開始,這是個寓意很深的設定。因為如前所言,這個「根本和人類無異」的神自然同具有善性及惡性,所以每次毀滅後都有「重生」的機會,只要善性正常發揮,他可以選擇不同的方向,就可以終止一再輪迴的毀滅惡果,然而他卻敗給了虛榮名利的誘惑,等於是為惡性所控,然後再度擴大更多的人類沈淪(如片中對訪客書迷的縱容所造成的悲劇)。導演等於用宗教來解釋人性執迷不悟的悲哀,並直指為「現今人類不珍惜各方面美好的源頭」,只是電影中悲劇發生後可再來一次(雖然到最後還是悲劇),但對照現實人類各方面的困境,我們可還有(多少)重新來過的機會?
因此,從「電影整體情節脈絡」來看,《母親!》批判「人性敗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還可衍延至社會其他面向)」,導演將「聖經/宗教」概念和典故的部分內涵,依主題做了相當程度的調整和重組,以解釋人性本質與成因,以及批判各種荒唐行徑的後果,所以我明顯感到《母親!》帶有強烈的反諷和警世之味。
值得一提的是,片尾的選曲"The end of the world"真是神來之筆,因為歌詞中不斷透露「 我的愛情之死,如同世界末日來臨,但為何世界仍然燦爛如昔? 」的不甘之意,對照著那顆由心所化成的鑽石,不管以兩性、社會還是政治來看,全力付出之人實有「真心換絕情」的荒謬又悲摧之際遇, 因為我的真心付出成為夢幻泡影,而你卻可以繼續享樂下去(世界仍然燦爛如昔)!若回歸原始的「環保初衷」,當 "Why does the sun go on shining?Why does the sea rush to shore?Why do the birds go on singing?Why do the stars glow above?Don't they know it's the end of the world?"被吟唱出時,更是代表大自然之母對於「世界末日即將來臨(資源耗盡)人類卻渾然不覺,仍以為一切美好如昔(shining、 singing)」的悲鳴。
總而言之,《母親!》確是一部很吃理解力和觀影耐受度的電影,但不可否認的是,本片所蘊藏的涵意是如此豐富,以宗教隱喻人性,再落腳環保主題,具有警世之意。然而,本片寓意還能切合其他可大可小的主題,這才是本片讓我覺得驚豔之處。雖然導演沒有這個意圖,反正法國文學、哲學兼社會學家羅蘭巴特都提出「作者已死論」了嘛!以本人有限的知商和見識所理解的部分,不敢說完全正確,但就是這樣的「情節與譬喻混亂」意外引發了看完後欲罷不能的消化思索(本片給我的最大樂趣)。所以,雖然我說看完當下無法判定本片好看與否,但經過不斷的沈澱與思索,我現在可以說《母親!》是好看的,但確也是部「我會喜歡但不太會向其他人推薦」的爭議之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