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與安生》是改編自同名小說的大陸電影,本片雙女一周冬雨和馬思純在前年的金馬獎成為史上首次的雙影后,擊敗了呼聲最高的范冰冰和台灣希望的許瑋寗及吳可熙 ,一時話題火熱,成為眾家媒體娛樂新聞的頭條大事,甚至還引起了少數網友的「愛國反應」。這個現象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google之後發現本片在看過的兩岸網友中,多屬好評,所以二話不說就趕緊搶了當年金馬得獎作品巡演的票。
看完之後,只能說:「天呀!周冬雨和馬思純兩人的表現果然如評審聞天祥所言,其表現可謂珠聯壁合,缺一不可,為當今年輕演員的典範」。雖然在該屆金馬獎入圍最佳女主角的代表作品中,只看了本片、《我不是潘金蓮》和《紅衣小女孩》,但純就「演技」而論,周冬雨和馬思純兩人封后實至名歸,在片中的演出精湛、互動火花四射,幾場精彩對手戲的矛盾情緒掌握得十分精準,且爆發力與穿透力兼具,令人看得目瞪口呆又讚嘆不已。
周冬雨將性格分明的調性拿捏得入木三分,帶點好強不服輸又痞痞味的鬼靈精怪,但豪邁不羈的灑脫之下又藏不住對溫暖的渴求與孤寂的不干,尤其是最後那場醫院的哭戲,簡直哭進我的心坎裡了,令人好不動容。此外,馬思純在片中看似不如周冬雨外顯,但不少溫柔、安順、隱忍和配合的細膩層次掌握得絲絲入扣,尤其「從顧全大局的小心翼翼到最後閨蜜撕逼和為人生豁出去」的極大落差,那種層次感分明有序,又豐富飽滿。
《七月與安生》的這兩個角色完成度極高,透過周冬雨和馬思純兩人完全演進角色裡的自然表現,從相親相愛到尚顧及友情、從自我壓仰到反目成仇、從恩斷義絕到放不下彼此,兩女互動過程的重視、羡幕、嫉妒、體貼、壓抑、矛盾、怨恨和不捨等各種複雜情緒詮釋得既自然生動,又強烈細膩!值得一提的是,七月與安生雖然反目成仇,但心中還保留對彼此的一絲牽掛與在乎。易言之,本片將「互愛又互妒、互殺又互愛」的矛盾心理描寫得如此微妙微肖,情緒的衝擊力極為強烈。
因此,可以理解金馬評審為何無法擇一給獎,而必須並列為后。因為兩人的對應角色就是彼此,加上各自角色的內外衝擊和又想成為對方的意識,所以彼此演技既可互相烘托,又可加乘張力,如同太極合抱圖,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她們的對戲很容易將觀眾的情緒拉入她們的世界裡,產生感同身受的悸動。所以,若缺了一個,本片的情緒爆炸力定大為失色!
更令人驚豔的是,《七月與安生》電影故事雖是「閨蜜因為三角難題而決裂」,卻包裝了「人生方向的抉擇與現實的磨合」的主題,將人性互愛互妒,以及與命運拔河的掙扎,結合刻劃得十分到位。所以,片中可看出兩人個性與人生態度差異的深層地探討。安生看似享受自由的生活方式,實則內心響往「安寧、穩定」的環境。因為從小缺乏家庭溫暖,所以為掩飾心中孤寂,故裝成外放隨性的行為,讓人誤以為是個不適合「家庭牢籠」的四海遊子。
相反的,七月是個人見人愛的乖乖牌,但內心卻「反骨」的很,喜歡接觸驚喜。有趣的是,兩人的外在行為皆不符合內心意志,但卻非常「習慣扮演」,習慣到十分自然的地步。所以,內心渴求安定的安生處處給七月生活上意外樂趣;非常響往自由的七月卻能讓安生感到安定溫暖。這兩種極端的差異讓兩人得到互補的喜悅,卻也「不自覺」在心裡埋下了壓力,因為兩人都想體驗對方的生活(變成對方)。
然而,這個心理壓力終因「愛上同一個男人蘇家明」而不知不覺的「檯面化」(僅管她們都努力避免過),結果自已很欣賞的好友優點竟成了三角難題中為難自已的因素。這等於是逼迫雙方去面對自已最脆弱的一面。換句話,七月與安生因為三角戀愛而憎恨對方的同時,也可以說是憎恨無法掌握所求人生的自已。
依此脈絡來看,《七月與安生》故事已經不是光講閨蜜的愛恨情仇而已,而是不同自我與人格的內心衝撞;此外,個性如此不同的兩人可以成為比姐妹還親的知已蜜友,也就不難理解了,因為她們愛的不光只是對方,而是另一個理想的自已。確實,做自已真的十分重要,若是了滿足別人的期待(如七月)、或是不屈服於現實(如安生),又或顧及雙方情感,扮演了自已不想要的角色,不但扭曲自我,更是自我迷失,甚至是自我喪失。
也因此,《七月與安生》給我最大的感觸之一,除了兩人的友情糾葛之外,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可以為自已做選擇,當我們做了選擇的當下,便決定接下來的人生方向,無怪乎有人說:「選擇比努力重要」,因為選擇決定方向,而努力決定是否到達目標終點。然而,道理人人懂,但現實顧慮多,這也不是用「缺乏勇氣這種廉價的說法」就可以論定的,因為現實中總有些我們捨不得放棄的珍貴,其代價可能會蓋過選擇後成功,再加上人性並非完美,迷惘關頭犯錯難免,就如同片中的七月與安生。
所以,這十幾年下來的不光只有閨蜜愛恨之間的拉扯,更是她們倆各自的身心試煉和成長,所以在片中即便是看似大道理的旁白與對話,其實都是對於自我摸索和人生現實的體悟,以及學習選擇的過程,所以《七月與安生》的好看就是在友情與愛情元素之外,還給我們滿滿人生理想與現實的衝撞,不但增加了劇情厚度,也更提高了主題層次。
所以,《七月與安生》如此的設定讓本片避免成為無病呻吟的青年純愛電影,反而多了令人產生共鳴的寫實味。加上 ,現實中本來就有人逍遙快活久了,就想安定下來不願再受折騰;一開始就順利安逸的人,反而在中晚年有豁出去的驚人之舉。有趣的是,片中想安頓下來的安生其實一開始就響往安隱的生活,自由的態度是裝出來的;最後想闖盪人生的七月則是一開始打從心裡就沒那麼「安份」,只是受限於各方期待而看似享受安隱。所以,《七月與安生》等於將前述的人生常態與本片的內心自我衝突的劇情設定結合得天衣無縫,所以最後的交換人生不但順理成章,更是感人肺腑!因此,《七月與安生》的好看之處在於「友情與愛情的拉扯」與「理想現實的矛盾」所共構的觸動!
此外,導演對於節奏的控制相當得宜,從童年到成年、從友好到決裂、再從悔恨到再聚,每個階段的劇情推動流暢,且重點精確毫不拖泥帶水。最重要的是,每一段情節都有細節環擐相扣,為兩人個性差異、人性態度和日後選擇的鋪陳埋下了伏筆,讓整體劇情前後呼應,一氣呵成。尤其,最後 兩人的人生選擇都順應了自已的內心,但結局卻依此設計了反轉又反轉,為七月與安生的人生選擇提供了三種可能,更讓電影張力來到最高點。
(1) 第一個版本:安生與一位老實人結婚,七月也終於向自由闖盪。
(2) 第二個版本:七月勇敢地設計一場逃婚計,但卻將她與家明的孩子留給安生。結果,安生成了安定的七月,代替她扶養她的孩子,七月成了自由的安生,向廣闊的世界前進。
(3) 第三個版本:來不及追求人生的七月撒手人寰,安生扶養了她的女兒,等於是以七月的身份活下去,而死去的七月未完成的人生夢想在安生的小說裡得以實現。
第一個版本雙方選擇自已想要的生活,雖然是必然,但感覺有點是為了不讓人生留下遺憾的救續行為,遷就無奈的味道太重。至於第二個版本,雖說各自出於自由意志,但七月成為安生可以自由快活,但安生成為七月,卻多了養育重責,自私味重了點,這又豈是互愛的表現?
第三個版本雖然太殘酷,但卻極為溫暖。因為從本片脈絡來看,當兩人在一起時,不管多甜蜜,這份情誼似乎熟悉到有點理所當然,但唯有兩人決裂後再度相聚,再能體會這份情誼的可貴。而這分真情的可貴更能夠彌合兩人曾經帶給對方的巨大傷害,如同電影一再出現的梗:「彼此踩著彼此的影子,誰也離不開誰」。既然如此,彼此再度確認互愛的兩人,當其中一人去世,另一人自願扶養她的女兒,又貼心讓七月未完成的夢想在安生的小說中得以實現 ,這是很合理又很感動的事。
所以,安生終於成了七月,七月最後也變成了安生,這個版本才符合前面的脈絡與真正回歸為彼此付出的初衷,因為兩人終究是互補的 ,真正呈現了「 我恨過妳,但我只有妳;因為只有妳,所以守護妳 」的既傷感又動人之意義。據此,我認為導演是用一個很殘酷的形式來作一個溫暖的收尾,將兩人的情誼、差異和理想在「現實無情下」做了相對最完美的收尾。
此外,當年金馬獎最佳女主觸的頒獎過程也可謂峰迴路轉(影片點我),一開始頒獎人之一的大陸導演馮小剛也蠻賊的,折開了信封看到了名單,也不一次念完,大家還以為只有周冬雨獲獎,雖然在周上台前與眾人道賀時,馮也喊了馬思純的名字,但被得獎人介紹的播音給蓋過,結果才趕緊說還有一位,所以才有這幅從地獄到天堂的「榮耀降臨的瞬間!」之經典畫面XDDD!
總而言之,《七月與安生》劇本結構完整,好看不落俗套,感動而不煸情,人物性格形塑到位,將女生難以言說的互妒互愛的微妙心理刻劃精準,配合「人生抉擇與現實磨合」主題的著墨,爆發出相當動人的精彩。今天是民國107年3月23日,《七月與安生》終於在我們台灣正式上映,僅管已看過,但仍忍不住再一次的衝動,果然仍被本片感動得熱眼盈眶,且後座力非比尋常,再次印證了《七月與安生》是「值得一看再看、再看亦感動不已」的佳作無誤!
金馬史上首次的雙影后同台致辭!
金馬雙影后喜極而親親XD!
得獎的喜悅讓雙影后笑得合不攏嘴!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