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成家庭》在美國兩大電影網站IMDB和ROTTEN TOMATOES分別拿到7.6的分數及82%的新鮮度(audience score亦達80分之多),且在個人已看過本片的電影同好之中,幾乎呈好評居多。看完之後,我只想說,本片果然名不虛傳,其表現與前述各種普遍評價吻合。本片將「收養」的社會議題刻劃得相當輕鬆幽默,但同時又不失細膩感動的充實內涵,看到最後心中覺得溫溫暖暖的,絕對是一部值得進首輪戲院觀賞的佳作無誤。
《速成家庭》讓我驚豔之處在於,在接近兩個小時裡的片長裡,將「收養」相關問題做了很完整、深入的梳理:首先,在「收養父母的心態」方面,Peter 和Ellie的出發點看得出是出自「憐憫不幸、不甘被瞧不起和對被棄養小孩被亂貼標籤感到氣憤」的混合情緒,雖不否認有其正面良善之意,但就「成為家人所需要的正確認知和心理準備」而言,這顯然是不充份的,因為所謂的憐憫,若以英文單字的等級來分,別說是compassion,恐怕連sympathy和empathy的程度都還不到,個人認為應該是pity的等級居多。
其次,《速成家庭》的社福單位依據相關法令提供了收養者有關收養對象的綜合資訊作為「評選參考」,以及正式領養前的「試養期」機制。前述的作法立意良善,因為前者有利「收養雙方日後的相處磨合能更加順利」,後者則是「檢視收養者在試養期間是否具有足以成為家長的能力與資格」,其目的是為保護「被收養者」的權益。可惜,前述立意良善的機制卻變質為「貨比三家」和「不滿意即退貨」的商品化行為。
再者,有關「收養父母和被收養小孩之間的磨合」的部分,更是《速成家庭》的戲肉所在,Peter 和Ellie兩夫婦不是在過於迎合,就是發現不行後又立即收縮,之後不行再放寬一些。雖然在某些細節上有所進步,心態上也有所成長,但大抵上在都「大鬆與大緊」之間不斷輪迴,因此雙方衝突不斷。其實,問題說穿了,Peter 和Ellie雖在各方面來看都是好人,而且所有言行非旦不是惡形惡狀,反而是充滿關心,但不論人再怎麼好,終究是人,是人就有盲點,而他們的盲點在於「以自身主觀認定的想法去決定與收養孩子的互動模式(不管好意還是無心)」,所以孩子們才會產生「你們真的愛我嗎」的疑惑。
據此,個人不但覺得《速成家庭》在本質上可算是部描寫「收養議題」的社會寫實片,在觀看的當下カ也可認知到這是我們社會真實存在且不能忽視的問題,更因此產生以下省思:
第一,《道德經》有句話說:「生而不有、長而不宰」,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所以「生養者」不能將「己出者」視為「自己財產而任意處置」,所以親生子尚且不能如此,更何況是《速成家庭》中來自不同背景的三位孩子?而且孩子來到某個家庭,最主要的目的是個人的成長發展,而非滿足家長預設的立場或期望(即便是好的)。因此,收養父母固然有其管教權利和期望,但更重要的是父母本身的責任感和親職能力,這樣才是成就一個「親子慈孝」的幸福家庭之基礎。
第二,以「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即便是嬰兒都能察覺到照顧者和生活環境的改變,更何況是《速成家庭》中個性養成已具雛形(甚至是定型)的孩子。所以,即便父母的「主觀認知」有無法否認的正確部分,但在親子溝通的過程中,需要花費更多精神心力的永遠是父母這方無誤(畢竟多了更長的生命經驗),否則單純的愛子付出之舉很容易就被對方「認知」為「你不是真正愛與關心我」,因此與不同背景的孩子的溝通過程,更應該「傾聽先行」再因勢利導,彼此的心靈才會愈來愈契合。
第三,綜上所述, 即使「家庭」是可以速成的,但「家人」卻是要雙方細心養成的。因為家人的核心意義是「親人」,而親人不是住在一起或是擁有血緣關係即屬之,那種「親」是「心靈上的極度親近」,這是一種當你被全世界遺棄時,還能有支撐你的親密繫絆。否則,充其量也不過是同居人罷了。若要達到前述的理想目標,父母適度傾聽和尊重孩子的內心想法以獲得孩子的正向回饋,進而形成正向循環,是免不了的。即使由社會學家布勞帶有功利性的「交換理論」概念來看,這種「互利」恐怕是人類生命裡「最純粹、真摯」的典型。這道理不僅適用於收養家庭,對所有的家庭而言,更是放諸四海皆準。
當然,《速成家庭》的劇情頗具內涵,但這絕不是本片令我如此喜愛的唯一原因,因為說大道理或細細刻劃社會議題的電影在所多有,但表現手法能不能讓觀眾感到「好看」則是另外一回事。對我而言,《速成家庭》的成功之處在於將上述的問題探討和內涵描繪有效溶入於本片喜劇風格裡,讓觀眾在享受娛樂性的同時,自然地接收到上述的訊息並觸發心中暖暖的感受與喚起對相關問題思考的意識。
作為一部喜劇片,《速成家庭》在情節排編上將前述認知差異所造成的大小衝突,巧妙地塑造成可以戳中觀眾笑點的妙梗,不但不時讓全場笑聲此起彼落,更成為本片劇情的張力之源,且因雙方磨合過程中的類此矛盾不斷,結果更形成了張力與笑聲接二連三的效果,連帶使得本片劇情的緊湊度夠高。
重要的是,《速成家庭》雖落腳於喜劇風格,但敘事上的輕重拿捏倒頗為精準,既未讓本片的輕鬆詼諧調性破壞了本片議題的嚴肅性,更在部分片段中,讓重要轉折成為本片觸動人心的關鍵,與幽默風格相得益彰,成就「笑中帶淚、淚中有情」的感動氣氛。對此,個人覺得經典的片段有二個:「聖誕晚餐大爆走」和「Peter 和Ellie去取暖不成反挨了一大巴掌」。如果說前者是正式突顯「父母和孩子的心靈親近度的低落」的問題,那後者定是傳達「一掌巴醒夢中人」的當頭棒喝之意涵。
易言之,《速成家庭》在戲謔搞笑的情節裡,突顯了本質上偏向感傷意義的設定,但卻未喧賓奪主而導致風格「瞬間」丕變讓觀眾措手不及,且又讓詼諧與感動呈現交織的渾然天成狀態(笑中帶淚、淚中有情)。另值得一提的是,本片雖然聚焦在這對「寶」夫妻與三位收養孩子的互動上,但有關其他領養家庭的側寫,更和前述主線共構成一個完整的議題架構全貌:從陌生到交心、從衝突到互持,這些都是漫長且艱難的過程。行文至此,個人認為本片意涵不僅適用於家庭方面,更適用於同事、朋友的相處上,我想這應該也是看過本片的人多數都反應很感動的原因吧!
總而言之,《速成家庭》是一部有內涵、有感動、有歡樂的喜劇電影,透過「收養」社會議題的寫實描寫,點出「家庭或許可以速成,但家人卻需細細經營」的重要性(尤其是為人父母不易的部分),更可由此延申至我們平常待人處事應該注意的價值與道理,全程笑淚交織,本週目前看了三部首輪電影(本片、《搖擺男孩》和《悍衛生死線》),個人給予本片最高評價!
延伸閱讀:《真寵》、《幸福綠皮書》、《羅馬》、《一個巨星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