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39.jpg

在觀賞《接線員》之前,有看到相關簡介提到本片是隱喻現代年輕人的普遍處境,探討人性在現實下,是否能不迷失於金錢權利誘惑的議題。不過,就個人看完的感覺來說,女主角Tina確實有迷失,但卻不是「迷失於金錢利益」,反而是「對未來充滿不確性」。那是一種對「人生方向不知何去何從的迷惘」,並非「被現實誘惑蒙蔽了雙眼,而沈淪於聲色場所的紙醉金迷」。而她對這些妓女的態度轉變更非認同其行為,反倒是感受到其和自已有「本質上」相同的苦衷;更因此,《接線員》反而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讓我覺得所探討的主題是「夢碎英倫異鄉客,墜落底層邊緣人」的悲鳴。

1478702934-4031774780_n.jpg

不過,說了那麼多,《接線員》到底好不好看?我只能說「好看到不行吶!」。雖說本片有真人實事的改編基礎,但其劇本設計極具劇戲性,各個角色在情節進展中的掙扎、衝突、受傷、轉變和體悟都頗有張力,但敘事卻又極為克制,以毫不煸情的描繪將這些「因理想破滅而成為社會邊緣人的處境」向觀眾娓娓道來,雖沒很多露骨的感官剌激畫面,但情境所傳達的意象卻令人不禁唏噓!

photo_af0bb4e5acbd1c555696e9887b1a5fea.jpg

《接線員》的整體節奏雖不快,但劇情推進卻沒有鬆散之感,利用Tina的「菁英象徵」(留學英國又主修文學,此為中性名詞)和與其背景格格不入的色情按摩院的矛盾,先帶出來價值觀的衝突,再藉其因現實壓下的屈就過程,慢慢揭開性工作者背後的悲慘命運。當中的迷惘、無奈、矛盾等氣氛經營得頗為到位,雖非強烈衝擊式的風格,但沈穩細膩的敘事將這股壓仰又無處渲洩的煎熬感烘托得極為出色,讓它慢慢又不斷地從銀幕裡擴散出來,堆疊起觀眾的情緒共鳴。

_96587647__6.jpg

而說到賣春妓女「身不由已」的遭遇,《接線員》確實描寫得十分直擊人心,她們除了要滿足買春客的各種變態需求,也要被老鴇剝削其剩餘價值,更要飽受黑道勒索的暴力威脅。加上多幕夜景、室內不透光的擺設和白日也略為暗沉的色調的畫面,除了有「理想不敵現實的殘酷與獨在他鄉為異客的苦楚」的寓意外,似乎也有象徵這悲慘世界的不為人知之意。

e68ea5e7b79ae593a10602-2.jpg

此外,除了以上的描寫之外,《接線員》更可說是再次打破了世人對賣春妓女的刻板印象(忽略了個體差異而概略化整體為全是因利益薰心、為追求物質享受而自甘墮落、出賣靈肉」的階級),因為她們成為「可被恣意玩弄」的客體,全是因為「夢碎英倫」的結果。例如,懷孕在身的莎莎被英國男友拋棄、安娜以為來到英國可以有賺大錢的機會,即便是沒下海賣身只當接線員的Tina,不也因求職無門又為愛續留英國,才忍痛接受這工作? 她們滿懷著夢想踏上實現的道路,誰知最後實現的卻是最令人不堪的殘酷現實。所以,「不可抗力」的現實因素兼且寄人籬下(外來移工)的困境,讓她們也只能咬緊牙根地忍痛「幹」下去,讓自尊任人踐踏,人性任由扭曲!

The-Receptionist_7.jpg

也因此,Tina的角色極具關鍵功能,她原本對於這個工作環境的人事物極為抗拒,但隨著逐漸瞭解每個人的背景故事之後,發現她們每個都有說不出口的苦衷,在缷下「盛氣凌人」或「樂天海派」偽裝面具後,在「本質上」都是善良的、無助的。本片叫《接線員》,「接線」一詞意謂「將兩端訊息連接起,使其交流,以達意義共享」,所以Tina對她們更深入的暸解和關係改善(和莎莎),等同於起了將「社會邊緣人的悲哀」和參與這場見證的觀眾們認知「連接起來」的作用,最後達到了「意義共享」的效果(打破刻版印像、理解她們悲劇和喚起關懷意識)。

The-Receptionist_8.jpg

值得一提的是,《接線員》有句「蚯蚓離開泥土太久,就會死亡」的台詞十分有意思,除了暗示「身為異鄉人的苦楚」的寓意之外(更似有回歸家鄉的土地認同之意),我認為從劇情脈絡來看,更有代表「自主扭曲」的意涵在內,而這又可分為兩個層次:

接線員_劇照2-768x506.jpg

其一,即為自我價值實現的幻滅,蚯蚓離開泥土太久會死是因為它們的天性是適合活在泥土裡的,所以離開泥土的蚯蚓和離開水的魚並無不同。片中要角每個都自已追求的目標,但其處境幾乎與自已原來設定的目標相去甚遠,其痛苦無異於離開泥土的蚯蚓。在映後的導演座談裡,盧導有提到「在四週密不見底的野草叢中行走」的畫面代表著片中要角對人生方向迷失的象徵,而我更覺得這個象徵與「自我價值實現的幻滅」之意極為切合,因為兩者根本是因果關係。

接線員_劇照1-768x511.jpg

其二,更是「去人性的莫可奈何」,若將自尊視為「蚯蚓適合生存的泥土環境」,那這些妓女每天要都做一些自尊被扭曲的事情,便是「失去維持自尊的能力」,不能維持自尊的人便等同於「被迫離開適合生存的泥土的蚯蚓」。即使活著,卻如同行屍走肉一般,過去那個純真的自已幾已消失殆盡(近乎死亡的蚯蚓),完全是「落入不見光日的社會底層」的悲劇人生,更沒有能力跳脫出這個宰制的牢籠,最多也只能相濡以沫。片尾莎莎對著鏡子痛哭與對照回到台灣的Tina的鏡頭,似乎更能強化這個意涵(更別提一死以求解脫的安娜)。

_96587653__3.jpg

綜上,我好喜歡盧導這樣的設定,因為這將「異鄉客」、「邊緣人」、「自主性」、「自我價值」和「人生方向」等議題做了完美的融合,不但省思角度既有「微鉅並重」的面面俱到,又能觸動觀眾對於「處於社會底層的因境」的關懷。《接線員》在有限的資源之下,仍能呈現給觀眾這麼殘酷寫實又溫柔動人的故事,盧導的田野調查與創作理念當居首功。所以,最後我想說的是,這不是一部商業爽片,卻是一部能觸動人心的佳作,更是暑假好萊塢大作夾擊下的一股清流活水,超越了《目擊者》成為個人心目中今年到目前為止最好看的國片!

MV5BNTQ2ZmJkY2QtMTIxNy00NWQ3LThmZDMtZjRlYzhjZGZkNWM1XkEyXkFqcGdeQXVyMjg0NjIzMzc@._V1_SX707_CR0,0,707,999_AL_.jpg

 

延伸閱讀:目擊者熔爐

arrow
arrow

    天空飛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