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_VrpT6wtW3D8GuEcp.jpeg

《我不是藥神》是一部改編於中國大陸真人實事(陸勇案)的電影,上映後不但累積票房進入大陸史上前五名,且在「豆瓣網」的評分亦高達9.0之多,可謂叫好又叫座。而且,本片更入圍了我國金馬獎最佳劇情長片、最佳男主角、最佳新導演、最佳男配角、最佳原著劇本等七項大獎。個人有幸在前天的金馬影展觀賞了本片,只能說果然不同凡響,看得我熱淚盈眶,其餘韻看完兩天後在寫這篇心得時,仍久久不散!

g1530183903860.jpeg

就「敘事風格」而言,《我不是藥神》大半時間走商業之風,重點直接,簡單易懂 ,加上鋪陳流暢,所以觀眾對於劇情的理解毫無大礙。此外,本片雖涉及「社經結構的缺陷」與「貧富差距所造成的不公義」,但也沒有太嚴肅的調性,反而多處呈現輕鬆、詼諧的氣氛,因此不但有助前述的劇情理解,亦可加深接受度,進而提高入戲感。甚至故事發展到感人之處,其程度亦被控制在「觸動人心,卻未流於煸情、灑狗血」的地步,呈現出一種感人又不失平實的風格。

2018-11-16_130432.png

另由「情節編排」角度來看,《我不是藥神》可粗分為兩大段:男主角程勇決定賣仿製藥和逐漸發達的過程,以及「棄賣」後再轉為「義賣」兩大段。就「各別片段」而言,各自的起承轉合說服力夠,有水到渠成的順理成章之感;另以「整體脈絡」來看,輕鬆幽默的情節多集中於前半段,後半段自那件不幸之事發生後,劇情開始向本片戲肉發展。

1542345468-2348071593_n.png

而說到這,不得不先提一下,前半段的情節發展相對微觀,雖涉及「結構性主題」,但處理上較為隱晦,反而側重在眾人靠販售仿製藥而「獲利」的過程(不管是那一種意義)。然而,後半段風格轉趨沉重,且透過眾人心態的改變(尤其是程勇),一次又一次的體會「貧病交加背後的社會不正義」,再配合承辦警官面對執法守正和弱勢關懷的兩難,情節愈來愈朝向「鉅觀意涵」發展,結構性的問題愈來愈突顯

2018-11-16_130551.png

據此,就「戲劇效果」而言,前述有關情節編排的作法不僅產生了劇情轉折的落差效果,進而增加張力感,且更強化觀眾的情緒共鳴;重要的是,隨著情緒共鳴的觸發,法律正義、社經失衡和生存本能之間的矛盾之體會也更加深刻。這是為何《我不是藥神》能深得我心的關係。

photo_8039aad0a9d3b1d42b0de626e2dd111d.jpg

此外,有一點非提不可,《我不是藥神》明顯可見不論是製造笑果的幽默橋段、引發劇情起伏的轉折,還是觸動我們心中最柔軟那塊的發展,其起承轉合的操作相當自然與克制,即使是「戲劇化」發展的部分,其情節設計都盡量打造成一般人熟悉的弱勢困境寫照。

2018-11-16_131647.png

換句話說,為了突顯劇戲效果,《我不是藥神》在真人實事的基礎上雖不免加入些許可強化張力及牽動情緒的設定,但可貴的是, 前述設定的質量與配置拿捏得恰到好處,既能盡量貼近真實事件的故事內涵,又能在商業風格內產生樸實的觸動效果。這種效果和第二段提到的平實敘事風格相得益彰,結果產生有如社會弱勢寫實切片的「綜效」,一幕幕地呈直擊人心,令人悸動不已!

2018-11-16_224336.png

當然,《我不是藥神》的引人之處絕對不只在上述種種「形式表現」上的出色,也不是因為本片具有真人實事基礎的關係,而是本片的故事本身含有「引發我們心中最善良、最不捨、最感動與最無奈的那一面」的本質。

2018-11-16_130306.png

片中白血病患者的困境實在是貧病交加所導致的慘狀,是一種「 貧窮→患病→降低或喪失謀生能力→負擔不起高額藥價→更加貧窮→病情更重 」的惡性循環;即便有人一開始未處於貧窮狀態,然而一旦發病,即落此迴輪而難以脫身。

2018-11-16_130631.png

以心理層面而言,任誰看了這種慘狀,皆產生強烈不忍的同理與同情心理,正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重病婆婆和承辦警官對話的那幕,短短的幾句話不但將我們的惻隱之心全然激發,更將淚水強力擠壓到潰堤邊緣。

2018-11-16_130348.png

此外,再擴大與深入來看,這種貧病交加的社會現象如前所提,反映了社經制度的不健全。以「消極面」而言,可看出社福制度與政策不足以確保類此弱勢的基本生存權利免於侵害;以「積極面」而論,對於特定弱勢族群的受益政策之落實,似也付之闕如。更嚴重的是,法律保障專利的規定原本立意良善,但卻成藥商巧取豪奪的剝削工具,結果法律助長了社會的不公不義。

2018-11-16_224601.png

這些不僅是在大陸,包括我們台灣在內的其他國家,應該都是很熟悉的現象。所以,這種鉅觀面的社會結構不正義與微觀面的同情心理是會形成「共伴效應」,讓個個有血性的觀眾毫無抵抗之力。從另一角度來看,如果上述微鉅並重的描寫讓我們對現實不完美產生了「厭惡卻無力」的消極心理的話,那程勇的態度轉變實則代表了觀眾(人類)對於「撥亂反正」積極渴求心理的投射。

2018-11-16_130729.png

其實,程勇一開始的所謂的「利他行為」,恐怕是「利已行為」的附帶品成份居多。不過,後來的「義賣之舉」是既賠本又冒著受嚴刑峻罰的風險而為之,故代表了「能慈故能勇」、「處眾人之所惡」及「虛已創生以利他」的正向內涵;其出發點源自於好友的喪生而產生對相同處境的眾生的深刻關懷,即為「無緣慈、同體悲」;最後的結局雖不完美,卻有「捨生取義」的積極意義,因為他一人的犧牲促進了社會公平正義的進展,哪怕可能只有一些。

2018-11-16_130745.png

據此,個人深感《我不是藥神》用喜劇商業的風格為開端,包裝著現實悲劇的題材,再藉由悲劇本質的揭露,讓我們不該忽視的社會問題形成刻骨銘心之效,最後再透過「看似悲慘,實則正向」的收尾來召喚我們的關懷意識。尤其程勇轉變後的行為部分,個人以為兼容了我國佛道儒三家的道德價值,處處體現了我們人類最真善美好的理念,為這個不完美的世界,還留下了成就完美的可能。

2018-11-16_130454.png

最後,我只想說,《我不是藥神》是個人在今年的金馬影展期間所觀看的唯一作品(另一我國入圍佳作《誰先愛上他的》已在院線看過,所以不算),批判、關懷和積極意識兼具。我不知道本片會不會奪得金馬最佳影片,但我只知道我真的好愛這部電影。

5d3516eeaff3b45085148e79d136b8f6.jpg

arrow
arrow

    天空飛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