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克爾克大行動》是部很特別的電影,既無兩軍對殺的浩大全景,也沒有短兵相接的激烈鏡頭,更不見斷臂殘肢、爆頭破膛和血塊四散的殘忍特寫,劇情更是簡單到一句話就可以說完,就是「前方士兵撤退,德軍步步逼近,後方軍民來援」。加以相關背景在片中高度地去脈絡化,觀眾頂多知道發生於二次大戰,但事件的前因後果少於交待,完全聚焦於英軍撤退的「過程」,各角色支線亦無複雜交錯的鋪陳,更無推動情節的角色主線。換句話說,《敦克爾克大行動》的「故事性」有異於傳統的戰爭片,且敘事方式幾乎可說是以影像為主,這些都讓《敦克爾克大行動》成為一部相當另類的戰爭片。
有趣的是,《敦克爾克大行動》的台詞雖然尚未到「惜字如金」的地步,但整場看下來,卻是「行動多過對話」,(沒想到一邊逃難也能一邊實踐「說不如做」的金科玉律XD)。所以,本片絕不是一部像《鋼鐵英雄》和《搶救雷恩大兵》令人看了既震憾又爽度十足的戰爭電影,反而像是部「真實呈現英軍撤退過程各種險象環生」的類紀錄片。然而,僅管如此,我認為《敦克爾克大行動》仍具相當可看性,原因約可分為以下幾點:
首先,導演諾蘭利用各種意外及阻礙不斷,將簡單的劇情經營成令人目不轉睛的事件描述。雖然《敦克爾克大行動》缺乏傳統戰爭的慘烈橋段,但接蹱而來的危險與因境,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但讓全片形成極高的緊湊度,加上孤立無援又面臨生死交關的細膩描寫,更能烘托出極高的無力感,既然不會令觀眾感到無聊,又能牽引其情緒!
其次,本片的緊張氣氛亦經營得十分到位,像眾多英兵躲在船鎗底部的那幕,外有機鎗不斷掃射造成船鎗進水,恐有滅頂之虞,但冒然出去又是死路一條;另外,當海面浮油又遭到爆炸而導致「水上火景」的那段也是,一直躲在海面下只有窒息而死的份,但一浮出海面卻立遭烈焰焚身。這些「狼虎夾擊」之局的描寫不但呈現進退兩難的窘境,且過程中與時間賽跑的氣氛亦能令人產生相當程度的窒息感。
再者,《敦克爾克大行動》的配樂更是強化本片氣氛的一大功臣,強烈獨特又撩人心躁的旋律,配合影象畫面中各種十萬火急的困境,將驚險、緊湊、無力的感受精準傳達予觀眾,使其情緒一直被電影情節所牽引,達到「視覺與聽覺」高度結合的入戲效果。此外,片中在緊急關頭「利已與利他」的道德困境,其處理並非極盡灑狗血之能事,反而做了恰到好處的拿捏,既不會太煸情,又能令觀眾感到「那是對死亡極度恐懼所做出的自然反應」,達到真實呈現與情緒衝擊並重的效果。
此外,《敦克爾克大行動》的敘事雖然近似「單純」事件還原的紀實,但透過事件過程的影像傳達與氣氛堆疊,其意義仍能清楚傳達。令我相當感動的是後方軍民不顧危險地前來援助的畫面,沒有人嫌棄他們是敗軍之將,反而為他們的安全歸來感到驕傲,甚至那位好友遭救起軍人失手致死的年青人都不忍說出真相。以「微觀情感面」來看,這是「後方家人主動迎向了回不了家的前方家人」的動人意涵;以「宏觀歷史面」來看,更是「只爭千秋,不爭一時」的積極意義!
最後不得不說的是,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實在了得,以上所有效果的營造多是捨棄了阻力最小之路而為之(戰鬥激烈畫面、浩大兩軍對陣,以及面臨死亡威脅的煸情刻劃),但戲劇效果卻同樣驚人。尤其是德軍除了飛機追擊之外,在片中根本連正式露臉的鏡頭都沒有,但配合盟軍孤立無援的畫面,那股「步步逼近」的無形壓力有如鬼魅,既看不見又如影隨形。原來戰爭片也可以這樣拍唷,我只能說「克里斯多福諾蘭,你好樣的!」。
總而言之,《敦克爾克大行動》不走商業誇張、剌激感官的傳統路線,僅管也有轟炸、射擊和爆破,但相關畫面相當「克制」,卻能配合紥實的運鏡、流暢剪輯與點睛配樂,讓「幾乎以影像說故事」的本片,產生了極為緊湊、精彩的觀影效果,也令觀眾完全涉入戰爭現場的情境,使其體會當中的無力與殘酷。對我而言,《敦克爾克大行動》不但是部「說商業不商業,卻精彩萬分扣人心弦;說藝術不藝術,卻細膩刻劃極為動人」的電影,更是部暑假檔中「雷聲大雨點也大」的佳作!
延伸閱讀:鋼鐵英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