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m_20170124009.jpg

《異星入境》是一部改編自短篇小說《妳一生的預言》的電影,亦是《怒火邊界》導演Denis Villeneuve的新作。本片雖然涉及外星科幻的元素,但絕對看不到外星人四處肆虐的震憾畫面,更沒有地球人英勇反擊而演出大逆轉的熱血刻板戲碼。有的只是劇情推動的過程中不時向觀眾丟出頗具思考性的議題。因此,對我而言,《異星入境》與其說是一部電影,倒不如說是一本值得細讀的思辯書籍,所以這篇既非影評,更非心得。說好聽是與作者(導演)的心靈對話,說普通一點則是看完後的「雜談碎碎唸」(笑)

MV5BYjM4N2NhMGMtNjgyNC00MzYwLTkzYzgtMWMyYTExZjc4MGVmL2ltYWdlL2ltYWdlXkEyXkFqcGdeQXVyNDU3MjIxNzA@._V1_.jpg

嚴格來說,《異星入境》的劇情並不難懂,就是擁有預知能力的外星人得知3000年後需要地球人的幫助,故來到地球提供先進技術給地球人,以使地球人科技文明能突飛猛進,達到3000年後能幫助這些外星人的水平。然而,面對突如其來的不速之客,世界各國無不驚慌失措,深怕外星人來意不善,加上兩個世界的語言系統差天共地,地球人的語言屬線性邏輯,外星人則是非線性思維,所以也就更加深了地球人的恐懼。所幸,女主角學會了外星人的語言,更因此產生了預知能力,不但解決了外星人問題和地球人團結難題,更在得知自已未來的命運後,並沒有產生任何改變的企圖,反而很坦然地接受它。

MV5BMDAzNDAxOGItNWFlMC00NjE1LTk2ZjctYzhiYTEzMjYxNzdiXkEyXkFqcGdeQXVyNTY0MTkxMTg@._V1_.jpg

平心而論,《異星入境》的格局是宏觀的,但切入點卻很微觀,女主角的生命過程才是全片的主軸(因為原著都叫《妳一生的預言》了嘛XD!),再加上外星人的語言符號展現,似乎和我國傳統的水墨潑畫有某程度相似,所以除了形式之美外,對照片中外星人與地球人交流的場面,更有溝通與阻絕並存的寓義內涵。

MV5BNGYwOWViZjgtYmNjYS00ZDUyLWJlMjMtNWU2ODMxY2JiNDJjL2ltYWdlL2ltYWdlXkEyXkFqcGdeQXVyNDU3MjIxNzA@._V1_.jpg

所以,《異星入境》的科幻元素是皮相,哲學議題才是靈魂。此外,導演挺賊的,一開始看起是採直敘法,然而直敘之中有插敘,又用倒敘法來包裝,誰知到了後面才恍然大悟,那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未來的回憶」,但也同時給了我驚喜感,所以雖然賊歸賊,但我挺喜歡的。而片中的幾個人生哲學議題,有的雖是人人熟知的道理,但仍是值得重視的處事原則,以我的「有限智商」的理解和感想,其重點整理如下:

photos_13583_1474352606_cbb8d7b7ad40ae7127951af6bd98de9f.jpg

(1)溝通的重要性:人類是群居的動物,每天都在進行社會互動的實踐,而互動目的就是完成某種共同的目標,所以溝通帶給我們的不單是達成「意義共享」的相互理解境界,更是避免無謂的爭執和紛擾的重要機制。可惜,這道理人人都懂,但執行起來又是另外一回事。由於溝通雙方的個性、認知能力、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和側重之處都不盡相同,甚至當下情境的因素都可能是左右成敗的關鍵,而溝通一旦失敗,往往是災難性的後果。所以,《異星入境》除了用外星人非我族類的象徵來突顯這個難題之外,更透過「同為人類」之間的思考差異所產生的矛盾來強化觀眾對「溝通難度」的印象。

photos_13583_1485396774_df33f3428e01ed7009767d436bf4d0ef.jpg

(2)語言影響思考:本片重要議題之一的理論基石是「Sapir–Whorf hypothesis(沙皮爾-沃爾夫假說)」,大意是說「我們使用的語言會影響我們的思維方式」,雖然我不完全同意這個說法(因為反之亦然),但也不得不否認生活中確有不少例子挺切合這個假設。例如,我們中文的「緣份」,英文就很難有百分百的對應字,可見華人文化中就有「緣份」這東西和由此產生的思維和行為模式,但西方人就沒有,因此人情義理的互動就不同。

photos_13583_1486357161.jpg

此外,這也不禁讓我聯想到加拿大學者McLuhan著名的「媒介就是訊息」說:媒介的特性會影響我們的使用行為,進而改變社會文化發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網路的使用行為強化了所謂的「同溫層效應」。若將「媒介」定義為「訊息的載體」,那語言絕對符合這定義,而語言的特性(語法,用字、不同情境下的意義)當然就影響了使用者的思維,而其思維又會產生不同的效應。片中最明顯的例子,美國與大陸分別用了「英文單字」與「麻將符號」與外星人互動,依照McLuhan說法,由於這兩種「語言(媒介)」有巨大的特性差異,所以影響兩方使用時的思想模式,後來果然對於"offer weapon"的回應產生了兩極反應的解讀。

photos_13583_1485396777_8477e500a1eda60121063fb744694e04.jpg

有意思的是,除了思想上的例子,《異星入境》更安排了人類在掌握外星語言的邏輯後,突破舊有語言的線性思維框架,使得大腦獲得進入某種「感知事實」的冥想狀態,可預知未來事實的發展。這個劇情的設計不但高度切合電影本身的理論假設,形成自圓其說的效果。而且這個例子並非只有想法上的改變,更是「大腦意識的生理機能」的提升,更給人一種更具體、不再是那麼遙遠的感受。重要的是,這部分的意義不但折解了時間侷限,更和前述構通主題環環相扣,因為這同時點出了「我們都受限於自身的文化與文明的限制(偏見)中」的因境。

cuoc-do-bo-bi-an-arrival-14829354861351.jpg

(3)因果非二元對立:這個論點是承接上面的設定,由於習得外星語言,人類思維對時間概念有了不同的體會和掌握,這使得前因後果不再是二個獨立存在的二元體,而是交織、甚至是不可分割的「因果同體」。理論上,應該是先有因後有果,但《異星入境》最後卻形成了時間和思維的「非線性化」,結果「未來確定的結果」是「今日行動的原因」,而「今日行動」又造成了「 未來已知的結果」的發生。所以,一件事可以同時「因」和「果」並存,形成的原因並非單一,且各有影響,互為因果,因此片中這種「迴路效應」的發展,頗帶點佛家「輪迴」和「因緣造作」的禪意。

MV5BMTA5MjIyOTU4OTJeQTJeQWpwZ15BbWU4MDA3MzQ0NTAy._V1_SX1500_CR0,0,1500,999_AL_.jpg

(4)「宿命論」和「自由意志」:女主角看到了自已的未來(離婚和喪女),但是她依然選擇接受了這個未來。這部分大概是我看完《異星入境》後想得最久的一個問題,因為這讓我強烈感覺不是要去「選擇」自已的未來,而是要去「完成」已經註定好的命運,變相形成了「宿命論」的效果。為了細究這問題,我又將幾個以前讀過有關命運的概念又做了梳理比對:

MV5BMjIwODAwNTQwOV5BMl5BanBnXkFtZTgwNTczNDQ1MDI@._V1_SX1500_CR0,0,1500,999_AL_.jpg

a) 「宿命論」:  有個至高無上的力量「安排」好了一切,所有將來會發生的事情,不管我們怎麼做、抉擇(即使已預知結果),也無法改變結果。然而,明顯看出她仍有「選擇」的能力的,當然以「宿命論」來看,她的自主思考可以是「事先被設定好的必然」。但我並未感受到編導有操作這種走向的強烈企圖和氣氛,而且若是如此,本片的格調就變得一般無奇了,也不會受到如此好評。

arrival2.jpg

b)  「決定論」:常和上面概念搞混,這個論點強調「因果律」,意即「凡事有因就有果」。不過,這裡的因果指的是「自然界中的客觀規律秩序」,所有事情的發生都是因為前事件(=前因=充份條件)所引起的;反言之,若已知甲事件(=前因=充份條件)發生,但我們可以推論出乙事件會發生的「必然」。這個論點也產生了自由意志的悖論,是哲學領域最出名的辯證議題之一,意即如果我們現在所處的狀態是前一個狀態所造成的結果,那麼一直反推回去,便可說我們所正在經歷的一切,在宇宙大爆炸誕生的那一刻就被決定了。如此一來,我們還有自由意志可言嗎?

 

photos_13583_1470820438_a43b9cee832927d7089a2dbd078f668e.jpg

這論點又可分為「完全決定論」和「不完全決定論」,前者沒啥好說,效果和「宿命論」一樣;後者則是代表人還是有「某程度的自由和選擇」,因為前因只能「影響/限制」我們思考和選擇,但非「決定」,所以未來有改變的可能。就好像我們的思考是因應外在剌激所產生,例如有人指控你,你會思考如何反駁指控這事,而「決定論」說每件事情的發生皆因前一個事件所致,我們思考的範圍和產生的行動結果確實受前因(外在剌激)所「決定」。然而,這種「決定」只能引起我們思考回應的行為,但不能「預定」我們所有的「思考內容」。就整部電影所呈的線索和意象,我個人較偏向「不完全決定論」的論點,因為看得出來她不但有選擇能力,且是經過幾翻思量

MV5BMTk3NzcxMDQzOV5BMl5BanBnXkFtZTgwNzA0NDQ1MDI@._V1_SX1500_CR0,0,1500,999_AL_.jpg

 

但重點來了?那她為何選擇這個悲慘的未來,結果形成了「宿命論」的效果?若試著去解釋女主角的行為(接受既定的命運),唯一勉強能說服自已的是,因為「過程」是溫馨、甜蜜的,「知道和體會」是兩回事,或許人生真像一段酸甜苦辣皆俱的旅程,每種滋味都須品嚐,生命每個環節經歷才會完整This has been the best explanation that  I can come up with!

APUrWEo.jpg

然而,若以「我自已所沐浴的文化觀」來解釋,依「佛家哲理」來看,宇宙萬物都是「緣聚而生」及「緣散而滅」:意思是當所有條件(因緣)成熟時,該來就會來;反之,當所有條件到了盡頭,該走就會走。加上佛教強調「如是因得如是果」,意即未來的果是自已在過去或現在的因所造成的,其好壞影響必須自已去承擔。這和「決定論」僅強調「前面的自然狀態造成下個自然狀態」的因果律內涵不盡相同,而且教義中三法印之一的「諸行無常」也提到沒有永恒存在的事物,所以無須執著「我」看到的「未來」(離婚和喪女),緣來則應,放下自在。重要的是,從正面來看,佛教否認「宿命論」,未來的果雖是過去/現在的因緣所造成,但若當事人在邁向結果的過程中,改變了思維和處事態度,導致有新的因(善)緣產生,日後命運便會有改變的可能性。

MV5BMTY1Nzk4ODc5OV5BMl5BanBnXkFtZTgwMjA0NDQ1MDI@._V1_SX1500_CR0,0,1500,999_AL_.jpg

若再從「道家老莊之學」的角度而論,雖然人束縳於不可抗力的客觀條件上,但若能「守靜篤、致虛極」,讓心境澄明清淨,從而放下對「相對價值」的執迷(例如,人們習於用某「特定標準」來做價值判斷,所以認為離婚和喪女是不好的),呈現心靈完全不受限的境界。心境的改變會造成行為的改變,可為日後人生投下有如蝴蝶效應般的改變因子。因為,雖然外在客觀限制難以改變,但道家也強調「順其自然」(不是隨波逐流),順著客觀情勢發展,並因心靈自由而在其中掌握了自主能動性,可借勢引導到對已(相對)最有益的角度,所以日後命運亦未必如此(這概念和佛家說法相近)。退萬步言之,即便我們還是無法改變無法改變的事物,但至少能改變面對它的態度,仍可安時處順, 隨遇而安人生際遇未必不能「逍遙」!

photos_13583_1486357155.jpg

總之,《異星入境》探討了不同生命的因果關係、線性時間的可逆性、溝通的重要性、語言的缺失及自由意志的悖論,全片充滿著神秘卻憂傷的唯美,更將各種人生哲學用各種幻化萬千的符號來呈現,其後座力非比尋常,是一部值得細細品嚐的佳作無誤!

1486889558_3b82b6e2e9f62bcaac7bb7dfe0be9c18.jpg

arrow
arrow

    天空飛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